062 《华夏边缘》&《我的凉山兄弟》

2020/07/22 16:29

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都处在我们国家的西南方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有时会用藏彝走廊来指代处在这个范围内横断山周围的地方,以前藏彝走廊的说法很火,后来这种说法又有了更新,叫藏羌彝走廊。人类学家关注这个地方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里有很多的民族居住和生活。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学术性的著作很多不像小说,有的没有很强的可读性,不过有些还是成为了畅销书,按照现在的说法叫破圈了。今天推荐两位学者,一位是王明珂老师,一位是刘绍华。
王明珂是张光直先生的学生,张光直先生以考古人类学见长。人类学起源于西方,大概有两种传统,一种是欧陆的人类学,以德国为代表;另外一种是大人类学,以美国为代表。所以在美国,做考古研究的张光直先生就会被划归到大的人类学范畴内。国内的话,因为民国年间,我们有留德、留法的学者,也有留美的学者,这些学者学成归来之后,就把所在国家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也带了回来。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国内的学科里面既有民族学、也有人类学学科。
回到王明珂老师,最开始他是做少数民族史研究的,后来他开始以四川西部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理县、茂县、汶川等地的羌族作为他的研究对象,他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地调查。我们现在去检索有关王明珂老师的论文或者视频的话,会发现有些是在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出镜的或者和这两所学校的老师合作的。根据他的博士论文出版的《华夏边缘》一度成为畅销书。
我在读书的时候,这本书是必读书目,老师强调说我们要写毕业论文就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因为王明珂老师在这本书中进行的文献梳理工作是相当好的。这种好体现在他不光光是梳理了以前的人进行的一些研究,而且系统性地提出了一些理论来概括这些前人的研究。
《华夏边缘》是那种可以带给人震撼的书,因为王明珂老师用他的实地研究打破了很多固有的印象,比如怎么看待中心和边缘,这个有点类似于礼失求诸野。可以大概理解为那些处在被认为是边缘的群体可能保留了最为中心的群体曾经有过的风俗、礼仪等等。像贵州的布依族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很可能是明代南京、安徽等地人的后代,最初这些人作为家属随着士兵迁移到了现在的贵州,然后逐步与当地人结合,现在他们成为了布依族。如果我们去到贵州的安顺,看到布依族的服饰、听着那些方言、穿行在布依族的建筑里面,感叹看到的东西很有特色,实际上这些都是几百年前最为中心的区域留存到现在的一些东西。
王明珂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写的书都很好看,最近几年他把研究的区域转向了新疆,《游牧者的抉择》就是这段时期的研究成果。
刘绍华和王明珂是同事,她有一本书很出名,叫《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主要是她根据对四川凉山自治州彝族的研究而写成的一本书。刘绍华也在缅甸进行过研究,相关的书也已经出版。《我的凉山兄弟》主要是对污名化彝族的一种澄清。在这种污名化的大背景下早先时候有一位人类学家庄孔韶拍过一个纪录片叫《虎日》,主要的内容是彝族的家支制度是如何参与戒毒的。当然毒品问题、医疗问题还有贫困也是《我的凉山兄弟》关注的主题。